家风家训故事—劝学篇—王渔洋

首页    教育    家风家训故事—劝学篇—王渔洋

作者题解

王渔洋(1634-1711),名王士祯,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王象晋的孙子。清初诗坛领袖,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历任扬州推官、户部郎中、刑部尚书等职。

王渔洋为清代诗坛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独创诗论“神韵说”,主持清初诗坛长达五十载,一生著述宏富,有三十六种,五百六十多卷。被誉“一代诗宗”、“文坛领袖”。他一生遵循“清慎勤”的为官原则,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政绩颇多,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和同僚赞叹。晚年,他总结一生为官经验,亲书《手镜》50条,教育儿子要审慎处事,洁身自好,关注民生,做一个“不负民”的好官。

家训故事

公元1634年,山东淄博桓台新城,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就是被誉“一代诗宗”、“文坛领袖”的王渔洋。

王渔洋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四世祖王重光是王氏家族的第一个进士,王渔洋是第八世。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历代冠缨不绝,科甲蝉联,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优越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学沃土造就了一代名流王渔洋。

王氏家族之所以如此兴盛,与历代王氏族人对家训家规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四世祖王重光以道义治家,他对子女家教甚严,制定了王氏家族第一条成文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成为王氏族人一直恪守的行为修身准则。

五世祖王之垣,曾任户部左侍郎,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生活俭朴。明万历年间,他根据王氏历代治家经验编著了《念祖约言》,教育子孙“有祖宗之世德,然后子孙成世业,子孙成世业又当修祖宗之世德。”为完善家族组织,他建私塾、立家祠、修族谱、置义田,从而凝聚了家族力量。他所作《炳烛编》、《摄生编》、《历仕录》等为王氏家族家规家训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的王氏家族仕宦众多,满门忠义,深得历朝帝王的欣赏和赞誉,这与其精忠报国、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清正严明的良好家风是分不开的。

王之垣的《念祖约言》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朝廷严刹请托说情之风,各省巡抚亦有访查。王之垣身体力行,严拒请托,并告诫族人“谨守本分,安分守己”严守禁规。他致仕回乡后,在厅堂中悬挂一帖:“誓不说事”,以此约束自己,警戒后人。

六世祖王象晋,亦有家训名言传世。他曾官至浙江右布政使,70致仕,荣归故里,课教诸孙,他要求后人谨记“士大夫当实有忧国之心,莫徒有忧国之语。”“莅官之法,事来莫放,事多莫怕。”“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勤与俭”。

在祖先清廉的家风影响下,王渔洋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勤勉自励,谨言慎行。他身为刑部尚书,坚持忠于职守、宽政慎行;他在清江浦督船治贪除污、担当有为;主政宝泉局革除样钱、屏绝货贿;在刑部任上秉公执法、为民请命。因其官品人品俱佳,深得康熙皇帝青睐。“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这既是他毕生的为官之道的总结,也是他教育后世子孙为官处世的标准。

康熙三十六年,王渔洋三子王启汸出任唐山县令,王渔洋总结自己为官数十年的经验,亲书《手镜》一部,让儿子“置座右,披玩而从事焉”。

这部《手镜》箴言共50条,3009个字,内容涉及修身之道、为官之道、处世之道、审刑之度等许多方面,不乏真知灼见。《手镜》既是王渔洋对王氏家训家规的凝练,也是对自己为官一生的总结,更揭示了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在中国家训史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务。

“清、慎、勤”堪称王渔洋一生为官处世的准则,他告诫儿子也要牢记并领会这三个字的精神。王渔洋在政治上,谨言慎行,小心翼翼。就连康熙也称赞他“人品学问,老成忠厚”。

王渔洋传承的纯正家风和丰富家训,为后世子孙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时至今日,仍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经典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