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林墨根

首页    追忆    师友    忆恩师林墨根

林墨根

 

笔者于2003年4月拜入林墨根师门下,习杨氏太极拳。

我与恩师相逢、相聚,实乃天缘巧合。在拜林师之前,我已入吴式太极拳第4代名师马长勋门下,2002年我随团赴成都做宣传,临行前,马长勋老师对我说,听说成都有位姓林的杨氏太极拳名家,如有机缘,可以前去拜访。我在成都期间,偶然从成都晚报上看到了林墨根先生与武当掌门游玄德大师聚会蓉城的消息,便断定这就是我要寻访的太极拳名家。于是,我找到成都晚报的记者,都是同行,他给了我林师的电话号码,我循此线索找到了林墨根老师。

当时林师刚做过胃部手术,不能下地行走,但看我来意真诚,于是在轮椅上为为展示了太极拳法,并演示了松劲透骨的功力,我亦转达了马长勋老师的问候。相聚时间虽只有一个晚上,但彼此已经难舍难分。后来,林师在电话中透露收徒之意,马老师亦表示赞同,并做了我的引荐人。

于是,我于2003年4月正式拜入林师门下。仪式极其简单,其后林师立即传授拳艺。尤其起势动作传授最为详尽。其后,成都门人召集太极拳大会,我背着林师上下来往,师徒二人十分亲密。可惜出差时间有限,学完太极拳后即匆匆返京。第二年,二度赴蓉,主要学习了太极刀和太极剑。其后,多次欲赴蓉,最终都未能成行。

2008年5月汶川地震,闻讯后赶紧给林师挂去电话,不通,不禁忧心如焚。后来电话通了,一通电话,师徒二人俱各哭泣。林师说,我还有好多功夫都没教给你呢,真正厉害的功夫你还没学到啊,你要赶紧来学啊……我哭着答应。本来2010年下半年准备出去一趟,但后来还是没能成行,没想到,再接到成都的电话,竟是恩师的噩耗……

林墨根老师于2010年2月2日12时在成都逝世,享年九十岁(1920——2010)。

林墨根,生于1920年农历2月26日,祖籍四川省资中县铁佛场。16岁开始练习南拳,1957年以后,投入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的高足、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李雅轩先生的门下,学习杨式太极拳。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至李雅轩师爷故去,林墨根老师一直追随在雅轩师爷左右研习太极拳。由于聪颖好学,又锲而不舍、刻苦钻研,林墨根老师终于掌握了太极拳的绝学,特别是他的太极推手出神入化。林师是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师,四川武协荣誉委员、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理事长、四川武术馆太极拳推手总教练、成都武术协会委员、李雅轩太极拳武术馆顾问、国家武术段位八段。

林墨根老师一生钻研太极拳,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太极拳技术。比如,对于练拳时如何求得拳架平衡、保持中正、虚实转换,以及各种招式的劲力等,均有精微独到的见解,“练拳首先要练到,练到后要悟到,悟到要得到,得到后要用到,用到后要脱掉--把方法脱掉。这样才能达到脱规矩而又守规矩的境界”。他提出,推手的要领在于“沾连不脱、步活身灵、缠绕拿跌、顺势发放、以柔克刚、恃巧不恃力。太极推手要出手无形,不能拖泥带水;要干净利落,脱得开,放得远”。这些精到的见解和意见被中国武术界研定为推手竞赛的方向和技术准则。

2005年,林墨根老人和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研究制定了全国武术功力大赛项目“夺桥徒搏”的竞赛规则和运动器械。这个项目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科研课题《2008年奥运会太极拳文化交流展示模式的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现在,林墨根老人的科研成果已经应用在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上。

除此之外,林墨根先生还将历代祖师们视为秘不外传的太极拳绝世内功,以及自己多年研制的太极内功心得搜集整理,汇编成了《太极内功十二类功法》,被《四川武术大全》和《中国武术实用大全》等典籍收录。他还写作了《上善若水,守常抱一,身得则万物备》《太极释义》等论文和著作。

除了研究太极拳技艺,林墨根先生还大力推广普及太极拳。在成都,练习太极拳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林墨根的弟子,或其再传弟子。数十年来,林墨根先后在重庆、成都、南充、遂宁、甘肃、海南等地,以及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大等大专院校传授太极拳,学生达数万人之众,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练人才。入门弟子数百人。林墨根老人的弟子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分布在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以及我国的港澳台等地区。

林墨根老师,六十余年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播工作,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一生桃李满天下。他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武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