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光

首页    十大慈孝故事    第六届慈孝故事人物    徐明光

徐明光

 

徐明光,男,1954年生,萍乡市芦溪县高楼村村民。

为了医治捡来的脑瘫儿子,他花光所有积蓄,哪怕希望渺茫也在所不惜;为养子四处求医,让他从令人羡慕的“万元户”一度成为家境贫寒的“困难户”,导致亲生儿子婚事告吹、家人不和,甚至妻离子散;当含辛茹苦抚养20年的养子生命走到尽头,他将养子的眼角膜和遗体捐献出来,希望养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他就是芦溪镇高楼村村民徐明光。

  1999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林锡园像平常一样挑着包子到高安的上游瓷厂去卖。走到瓷厂时,下起了倾盆大雨。她便在瓷厂值班室门口躲雨,突然听到有小孩子的哭声和喘气声,四下寻找后,发现一个满脸黄泥、浑身雨水的孩子,正在雨里哭。孩子看起来两岁左右,但不会说话。手脚都被绳子绑着。解开绳子,也不会走路。看孩子可怜,林锡园便把他带回包子店换上衣服,并报了案。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徐明光和林锡园夫妻俩除了打理包子店,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于照顾这个捡来的孩子,以及帮他寻找亲生父母。他们联系记者,在报纸和电视台刊登、播出了寻找孩子父母的报道。徐明光还一头挑着包子,一头挑着孩子,走了10多公里路,四处贴启事,打听谁家走丢了孩子。期间也有不少丢失孩子的家庭前来认亲,但一直没有找到孩子的父母。

  2000年1月24日,徐明光办理了收养登记。但不久,他就发现高游睡醒时经常会身体抽搐,而且对声音没什么反应。带着一丝担心,2001年,他带着高游来到南昌一家大医院检查。结果发现高游天生聋哑并患有脑萎缩和阻塞性脑积水。听说孩子在8岁时能动手术治疗,徐明光下决心一定要把孩子带大治好。

  收养高游时,徐明光已经有两个儿子,且都已经十多岁,能帮着家里做事了。收养高游后,一家人忙于开店,只得请人帮忙照看他,每月花费数百元。好不容易等到高游8岁时,徐明光满怀希望地带着他赴上海求医,希望通过手术治好他的脑病。然而,医生告诉他,高游的病情被耽误得太久,即使做手术也希望不大。这句话犹如一盆冷水泼在徐明光心头,但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多么希望能把高游治好!他曾经无数次憧憬着,做完手术后的高游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习生活,感受这世界的美好。

  20多年来,徐明光带着高游远赴北京、广州、湖南等地求治,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但依旧收效甚微。高游仍然不会走路,生活仍然不能自理,除了徐明光,几乎不认识任何人,更别说喊“爸爸妈妈”了。徐明光和妻子仍然要每天无数次地给高游清洗被大小便弄脏的衣物、床单和身体,每一顿饭仍然要一勺一勺地喂给他吃。

  2005年,徐明光的大儿子带着未婚妻回家。当看到这个又聋又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弟弟”和寒酸的家,那个原本准备商量婚期的姑娘,决然离去了。大儿子备受打击,和徐明光大吵一场后提着行李离家而去。没多久,二儿子也外出打工。两个儿子从此杳无音讯。妻子林锡园看到好端端的家变成这样:亲生儿子婚事告吹,养子治疗无望且需日夜看护,也不堪重负,在矛盾纠结中选择了离开这个让人伤心绝望的家。

  2005年10月13日,遭遇妻离子散的徐明光骑上一辆脚蹬三轮车,带着高游踏上了寻亲、治病的漫漫征程。

  2006年,高游从三九医院出院后,身心俱疲的徐明光决定留在广州。他一边带着高游,一边在广州大学城旁与人合伙打鱼卖鱼。广东工业大学的几位大学生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在学校发起募捐,用筹得的几千元加上徐明光卖鱼挣得的几千元,帮他在位于番禺的大学城旁开了一家大排档,且一有时间就到大排档帮忙。徐明光说:“有时候我忙不过来,他们还会帮我照顾高游,给他喂饭。他们就像我的亲儿子一样。”

  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徐明光熬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时期。经过自己和媒体的多方打听,他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妻子和两个儿子。2011年,两个儿子仍留在广州打工,徐明光夫妻则带着高游回到萍乡,一起住在高楼老家新建的房子里。

  失去音信的亲人又聚拢在一起,但眼前的困难和矛盾的焦点却不会自动消失和解除。因为患病,高游的生活不能自理,经常大小便失禁,徐明光和妻子如果处理不及时,家中便异味熏天。为了不影响家人,2016年,徐明光决定带着高游到离家30多公里的山上去养羊。妻子则带着孙子孙女留在老家。他在山上边搞养殖边照顾高游,生活了一年多。

  欢乐的春节过后不久,久病的高游走到了生命的尽头。2月22日,高游病危,徐明光致电芦溪县红十字会。因他已于2017年4月签订捐献高游遗体和眼角膜志愿书,芦溪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联系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确认高游死亡后,又及时联系省红十字会。最终,确定江西新视界眼科医院接受眼角膜、井冈山大学医学院接受遗体。

  高游捐献的一对眼角膜将为两名失明患者带去光明,而遗体则用于医学研究。

2019年5月,徐明光入选“中国好人榜”。